Sunday 26 March 2017

语言风格(五):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乘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杜甫《春望



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国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而在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悲陈陶


     此诗讲述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的情事,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


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前四句渲染战败后肃穆沉重的氛围;后四句先写胡兵的骄横,后写长安人民对官军收复长安的渴望。全诗寓主观于客观,把对胡虏的仇恨、对官军的痛惜、对长安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等种种感情,都凝聚在特定的场面中,体现出一种悲壮的美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语言风格(四):含蓄委婉

含蓄委婉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含蓄委婉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多用象征、双关等手法

王昌龄《出塞(其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这首七绝,内涵深沉,用笔十分含蓄婉转地借古讽今,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杜甫《赠花卿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语言风格(三):悲壮慷慨

悲壮慷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

王维《使至寒上

此诗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孤寂之情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杜甫《三绝句(其三)


此诗诗人痛斥禁军杀掠人民的罪行。这首诗运用直接陈述、先抑后仰与对比手法的艺术手段。“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先写禁卫军之“骁雄”,后用于事实加以否定。“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诗人通过当时唐王朝朝政昏庸,政治黑暗,军队无恶不作的实例和敌人的施暴又有什么不同?字里行间,不但表达了诗人对禁卫军的谴责和愤怒,同时也对被压迫、受侮辱的人民表示深切的悲痛与同情。诗人以极其愤慨的心情,揭露禁卫军残害人民的种种罪行,显得十分真实深刻,有着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

语言风格(二):豪迈奔放

豪迈奔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特点:a)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
   b)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北风行




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
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 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全诗信笔挥洒,时有妙语惊人;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它抓住焚毁白羽箭的行动来刻划思妇睹物思人的矛盾心理状态,捧土塞黄河的比喻突出了思妇“恨难裁”的愤怒心情。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黄河捧土尚可塞”,说的都是生活中决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读者从中感到的是作者强烈真实的感情,其事虽决不能有,却变得真实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写实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是唐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尤以边塞诗著称。
他的诗歌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语言凝练,音律铿锵。浩浩青海,暗暗长云,巍巍雪山,寂寂孤城,遥遥玉门。漫长的时间,辽远的空间,共同营造出一种壮阔苍茫的意境。

转折第三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长期驻边的将士们虽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报国的热情仍在胸中燃烧,破楼兰之心从未磨灭。王昌龄用音调清远明快铿锵有力,与豪迈的情怀坚定的信念相得益彰。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



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这虽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中处处充满着保卫祖国的豪迈气慨的对友人立功边疆的激励与期待,有着浓厚的边塞情调,是首边塞诗的佳篇。这首律诗被后人誉为盛唐五言律第一。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这首送别诗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飞蓬铁骢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

响亮警拔的声调,高亢有力的节奏,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力度和气势。高适在诗中善于用四声组成抑扬亢堕的声调韵律,使诗歌显得声情并茂。如第一联中两字,在意义上不但属对精切,声调上也去、上相对,显得抑扬有致。第三句中万里外三字连用去、上、去三个仄声,由于音节响亮震彻,有力地突出了主人公奋身万里疆场的雄心。这句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

 “看取宝刀雄 以金戈铁马、挥刀奋击的豪壮军旅生活,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在声调上,第三字用一上声字,最响亮有力,与后面既是写刀、又是写人的字相连,使诗句力重千钧,具有斩钉截铁之势。再加之全诗一律押易于表达乐观开朗情绪的东韵,和前面的中心音节相配合,使全诗神采飞动音调铿锵,读之如长空击鼓。这首以送别为题,用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激励友人,感情真挚,格调高昂,具有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给人一种鼓舞的力量。



李白《侠客行

《侠客行》是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但当时游侠儿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目前了。因为诗人并不是为物而夸张的写物,而是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气势而写物。“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

《侠客行》诗虽在歌颂任侠,但由于诗人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把诗人少年的豪情壮志表现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