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6 March 2017

语言风格(三):悲壮慷慨

悲壮慷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

王维《使至寒上

此诗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孤寂之情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杜甫《三绝句(其三)


此诗诗人痛斥禁军杀掠人民的罪行。这首诗运用直接陈述、先抑后仰与对比手法的艺术手段。“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先写禁卫军之“骁雄”,后用于事实加以否定。“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诗人通过当时唐王朝朝政昏庸,政治黑暗,军队无恶不作的实例和敌人的施暴又有什么不同?字里行间,不但表达了诗人对禁卫军的谴责和愤怒,同时也对被压迫、受侮辱的人民表示深切的悲痛与同情。诗人以极其愤慨的心情,揭露禁卫军残害人民的种种罪行,显得十分真实深刻,有着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