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6 March 2017

语言风格(二):豪迈奔放

豪迈奔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特点:a)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
   b)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北风行




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
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 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全诗信笔挥洒,时有妙语惊人;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它抓住焚毁白羽箭的行动来刻划思妇睹物思人的矛盾心理状态,捧土塞黄河的比喻突出了思妇“恨难裁”的愤怒心情。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黄河捧土尚可塞”,说的都是生活中决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读者从中感到的是作者强烈真实的感情,其事虽决不能有,却变得真实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写实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是唐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尤以边塞诗著称。
他的诗歌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语言凝练,音律铿锵。浩浩青海,暗暗长云,巍巍雪山,寂寂孤城,遥遥玉门。漫长的时间,辽远的空间,共同营造出一种壮阔苍茫的意境。

转折第三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长期驻边的将士们虽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报国的热情仍在胸中燃烧,破楼兰之心从未磨灭。王昌龄用音调清远明快铿锵有力,与豪迈的情怀坚定的信念相得益彰。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



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这虽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中处处充满着保卫祖国的豪迈气慨的对友人立功边疆的激励与期待,有着浓厚的边塞情调,是首边塞诗的佳篇。这首律诗被后人誉为盛唐五言律第一。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这首送别诗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飞蓬铁骢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

响亮警拔的声调,高亢有力的节奏,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力度和气势。高适在诗中善于用四声组成抑扬亢堕的声调韵律,使诗歌显得声情并茂。如第一联中两字,在意义上不但属对精切,声调上也去、上相对,显得抑扬有致。第三句中万里外三字连用去、上、去三个仄声,由于音节响亮震彻,有力地突出了主人公奋身万里疆场的雄心。这句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

 “看取宝刀雄 以金戈铁马、挥刀奋击的豪壮军旅生活,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在声调上,第三字用一上声字,最响亮有力,与后面既是写刀、又是写人的字相连,使诗句力重千钧,具有斩钉截铁之势。再加之全诗一律押易于表达乐观开朗情绪的东韵,和前面的中心音节相配合,使全诗神采飞动音调铿锵,读之如长空击鼓。这首以送别为题,用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激励友人,感情真挚,格调高昂,具有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给人一种鼓舞的力量。



李白《侠客行

《侠客行》是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但当时游侠儿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目前了。因为诗人并不是为物而夸张的写物,而是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气势而写物。“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

《侠客行》诗虽在歌颂任侠,但由于诗人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把诗人少年的豪情壮志表现无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